天体收藏家-孙国佑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埃格•威尔逊奖获得者,中国首颗银河系新星、亮红新星发现者,PSP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管理员,(546756)Sunguoyou – 孙国佑星。

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遗迹是超新星爆炸后在宇宙空间遗留的残骸。

 

超新星的爆炸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起源机制。第一种是大质量(8 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演化终结时发生的核坍缩爆炸,Ⅱ 型和 Ⅰb、Ⅰc 型超新星都属此类;第二种是双星系统中白矮星通过吸积或并合,质量达到或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 1.44 太阳质量时发生的热核爆炸,这是 Ⅰa 型超新星的情形。

 

超新星爆炸,不仅把在恒星演化过程中在恒星内部合成的依原子序数直到铁的各种元素抛向星际空间,而且在爆炸过程中还合成比铁更重的元素,也散播到星际空间。这些抛射出来的物质携带了典型值为 10⁵¹ 尔格左右的动能,震激、扫集、压缩、加热星际介质,并与星际介质结合成向外膨胀的气态弥漫星云,称为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遗迹在形态上一般可分为四个类型:

 

  • 壳层型遗迹:在射电、X 射线等波段呈泡状,边缘具壳层结构。壳层以内主要分布着高温、稀薄的气体,壳层上除了一部分超新星爆炸的抛射物之外,是由爆震波震激、扫集起来的星际介质。其射电辐射是由超新星遗迹激波加速的相对论性电子发出的同步加速辐射,X 射线辐射多由温度在 10⁶~10⁸度量级的高温气体发出的热辐射,部分此类遗迹也探测到了 γ 射线辐射。可见光辐射通常来自被震激的爆炸抛射物等的线发射,红外辐射一般来自尘埃颗粒等的发射。代表性天体有仙后座 A、天鹅座环等。
  • 蟹状星云型或称实心型遗迹:实质就是脉冲星风星云。脉冲星将自转能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脉冲星风,风中的相对论性带电粒子因受周围气体的阻挡,形成一道终止激波,终止激波震激了脉冲星风并将粒子加速到极高的能量,高能粒子通过同步加速辐射及逆康普顿散射产生全波段的非热辐射。以蟹状星云为代表。
  • 混合型遗迹:既有外围的壳层,又有中心的脉冲星风星云,代表性天体有 G11.2-0.2 等。
  • 热混合型或称形态混杂性遗迹:射电波段在遗迹边缘呈现壳层结构,中心区域发出热 X 射线辐射。这类遗迹总体上较为年老,已知有一半左右与稠密分子云相互作用,代表性天体有 3C391、W28 等。

 

超新星遗迹是恒星晚期演化的结局在星际空间留下的烙印,是恒星的物质、能量反馈到星际空间,影响和调制星际介质的主要途径,是调控星系化学演化的重要角色,也是星系内大尺度湍动的重要策源地。此外,目前一般认为超新星遗迹也是银河系内能量在 10¹⁵电子伏特以下的宇宙线粒子的主要加速器。

 

已探知的遗迹中,银河系内的有 300 个左右,大小麦哲伦云内有 80 个左右,M33 中有 50 余个。银河系中已知最年轻的遗迹是 G1.9+0.3,年龄只有百年上下。
 
部分已知超新星遗迹
M1蟹状星云
 
SN 1987A
意大利面星云
仙后座A
 

Contact

如需邀请站长参加天文类活动(科普讲座、研学、商业活动等),请邮件联系站长详谈。严正声明:近期发现有公司假冒本人网站,在此声明除了sunguoyou.lamost.org以外所有打着本人旗号的网站均为假冒,请广大爱好者注意甄别,谨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