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国佑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小行星发现权归属规则-英文原文及翻译(2010年10月19日公布的最新规则)
The rules defining who discovered a particular object have evolved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In the days of visual observation, discovery was credited to the first person to report an observation of a new object. If a subsequent report emerged of an earlier observation, the discovery credit was switched to the earlier observer. This reassignment of discovery credit was applied somewhat arbitrarily and there are a number of cases where earlier observations are simply listed as “prediscovery”. Designations would be assigned on the basis on single-night approximate measures. When the Minor Planet Center (MPC) was founded, discoveries continued to be credited on the basis of single approximate positions (e.g., Minor Planet Circular 2). After the MPC moved to Cambridge in 1978, an Editorial Notice (Minor Planet Circular 4845-4846) informed observers that approximate observations were no longer eligible for discovery credit. In 1995, the decision was taken to no longer assign designations to single-night detections (Minor Planet Circular 24597).
对于特殊天体的发现权归属的规定已实行了二个世纪,在目测的时代,新天体的发现权属于第一个上报该天体的观测者。如果随后出现更早时间的观测报告,那么发现权属于上报更早观测报告的发现者。但这种发现权更改的行为是武断的,主要原因是更早发现者的观测报告很多只是一些简单的“预发现”数据。这样发现权被授与那些提供简单近似的单晚观测报告的上报人。MPC成立后,发现权仍然属于那些上报人。当MPC于1978年迁址到剑桥大学后,4845-4846公告声明那些提供近似观测报告的上报人不再有资格获得新天体发现权。1995年,24579公告已明确发现权不再属于单晚数据发现者。
The Minor Planet Center (MPC) recently changed the way discovery credit was assigned to new discoveries. Rather than being the earliest observation in the initial two-night linkage, the discovery credit was to be given to the earliest observation at that opposition. In practice,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ich observation is the earliest at the time the designation needs to be assigned.
MPC 最近更改将发现权授予新发现者的规定,不再把发现权授予最早提供接近的二晚数据的发现者,而是授予在该冲日期最早提供观测报告的发现者。实际上,这样如何区别那个可以获得发现权的最早报告常有些困难.
Effective immediately, the MPC will separate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credit from the assignment of asterisks. Asterisks will revert to being simply an indication of the initial assignment of a new designation and will not be associated with any discoverer.
显而易见,MPC将把“*”号分配与发现权脱离。星号只是简单地标示,与发现权无关
In addition, the MPC will begin adding timetags to all archived and newly-received observations, to indicate when they were received at the MPC.For the moment, these timetags will be maintained only on internal datasets.External availability of the timetags will depend on certain professional users of the observational datasets indicating that their software will cope
with the extended format. For newly-submitted observations, the timetags will indicate when the observation was accepted by the AUTOACK routine. For previously-submitted observations, a timetag will be constructed that is related to the date of observation. Known cases of delayed submission of observations will be accounted for in these constructed timetags.
此外,MPC将档案数据及新收到观测数据加入时间标签以标示MPC收到数据的时间。目前这些时间标签在内部数据库及专业人士使用。对新近上报的观测数据,时间标签会在接受观测数据而回复AUTOACK邮件后写入。对以前上报的观测数据,时间签会在确定与数据库数据相关时再创建。显然,滞后上报的观测数据的时间签将晚于已上报的观测数据
Discoverers will be defined only when an object is numbered. At that time, the timetags on all the observations included in the solution will be examined. The discovery observation will be that observation which is the earliest-reported observations at the opposition with the earliest-reported second-night observation. The discovery observation will then define the discoverer. This scheme, which will be entirely automatic,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ollowing resolution adopted by Commission 20 at the 1979 IAU General Assembly: “The Commission defines the discovery as the earliest apparition at which an orbit useful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ntifications was calculated” (taken from Minor Planet Circular 4845-4846).
发现权的归属只有当一个天体获得正式编号后才能确定,那时,就可以对所有观测数据里的时间标签进行检查。发现权属于最早观测到连续二晚数据的冲日期中最早上报观测数据的观测者。这个计划完全由电脑自动处理,也始终如一地贯彻联大会议精神:将荣誉授予对轨道的确定有贡献的观测数据的最早发现上报者。
The new scheme removes one common complaint with the current scheme: that the assignment of discovery credit depended, to some degree, on the ability of either the MPC or the observer to make the initial night-to-night linkages.In addition, it removes the apparent arbitrary nature of the order of designations in new identifications.
新规则消除了对原规则常见的一些抱怨:发现权的确定从某种角度讲取决于MPC或观测者找到各单晚数据联系的能力,同时,也削弱了发现权归属认定上的武断成份.
Objects that have multiple-opposition orbits as of now will be grandfathered into the old scheme of assigning discovery credit.
已经有多个冲日数据的天体仍按原规则实施
如何给一颗小行星命名?
特别要说明的是:小行星是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名字的天体(不可以用发现者自己的名字)。彗星可以用发现者名字命名外,发现其他任何天体,都不可以命名。
给小行星命名,一般分2个步骤。
1,拿到小行星永久编号及命名权。
2,向MPC递交命名建议并获得通过
其实整个过程细说起来,比较复杂,接下来我详细讲解下,这2个步骤。
第一步:拿到小行星永久编号及命名权。
首先想要拿到小行星永久编号,我们首先需要发现一颗未知小行星。当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需要向IAU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进行报告,当这个冲日周期内有两晚以上数据时,这颗小行星会给予一个临时编号,相当于一个临时身份证。临时编号由三部分组成(以2011 YL4为例):
2011:发现年份;
Y:第一个字母表示发现的(半)月份。A表示1月上旬,B表示1月下旬……Y表示12月下旬(不使用字母“I”,因为容易和数字“1”混淆,同样原因,车牌中也没有“I”)。

小行星临时编号命名规则对照图
接下来就是需要确定小行星的准确的轨道。需要积累这颗小行星至少4次冲日周期数据(虽然很多7,8个冲日周期还没发布永久编号的比比皆是),只有在冲日周期足够多,数据也足够多,小行星的轨道不确定性uncertainty=0的时候,才可以获得永久编号了。这个过程通常都很长,几年甚至几十年。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后,发现者就享有了该小行星的命名权。另外按照现行的规定,一颗小行星在获得永久编号之后,其发现者获得10年窗口期给这颗小行星起名。过了这个窗口期,发现者就失去优先提名权了。
讲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部分就完了,非也。
有个事情不得不提,网络上有关小行星命名的文章有很多,但实际上真正明白规则的寥寥无几,这面牵扯到命名权归属的新规则跟老规则的变化。而且获得命名权的发现者,多数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小行星的人或机构(是不是跟你想的不一样)。这个跟彗星等新天体的规则是不同的,好比说彗星,谁第一个发现,谁就享有这颗彗星的发现权和命名权。但作为小行星,第一个观测到它的个人或机构,未必可以拥有它的发现权和命名权。听起来是不是很晕,小行星的命名权归属是比较复杂的,大家听我慢慢道来。
2010年之前的老规则,规定第一个上报连续或者相近2晚数据的上报者享有该小行星的永久编号及命名权。
2010年后新规则,规定只有在第一个有2晚以上数据的冲日周期内的第一个数据上报者享有该小行星的永久编号及命名权。
拗口吧!懵逼吧!我用几个例子给大家讲解吧!
例1:这颗小行星命名权给了盱眙天文台D29,发现日期2007年8月13日。因为按新规则第一个有2晚以上数据的冲日周期内第一个上报数据的享有命名权,第一个冲日周期就是2007年,2007年有8月13日,9月3日,2晚数据,D29是这个有效冲日周期的第一个数据上报者,所以命名权归D29盱眙天文台所有。但如果按老规则,命名权就应该归星明天文台C42,2011年12月25日发现。因为C42第一个上报了连续2晚的数据的上报者。
例2:这颗小行星命名权给了我们星明天文台C42,发现时间2011年12月23日。而没有给比他上报更早的691,G96是因为2005,2009年这几个冲日周期内,都只有一晚数据,并没有2晚以上的数据,所以上报这些冲日周期数据的上报者都无法享有命名权,另外2011年12月23日的数据获得永久编号而不是12月22日,是因为一些其他原因22日的数据上报时间稍晚于23日数据的上报时间。
第二步,向MPC递交命名建议并获得通过。小行星的发现者获得该小行星的命名权,就可以对其提起命名建议,上面刚说过这个命名权10年内有效。如果发现者想好了命名,需要向MPC递交命名建议,并解释命名理由。发现者对小行星命名的建议,会递交给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然后一个由15个专业天文学家组成的工作组对命名进行审核,如果符合小行星命名的惯例及规则,命名就获得通过。小行星的命名获得通过后,小行星中心会在其主办的月刊《Minor Planet Circulars》公布(网页链接)通常每个月,农历十五左右,会发3个PDF文件,MPC,MPS,MPO。在MPC字样PDF的末尾,NEW NAMES OF MINOR PLANETS是公布的最新的命名。PS:MPO是公布的最新永久编号。
给小行星取什么名字是发现者的权利,但也不是什么名字都可以,需要符合国际惯例跟命名规则。IAU的官方指导文件指出,小行星的名称必须满足下述5点要求:
- 不能超过16个字符;
- 最好只包含一个词语;
- 至少在部分语言中,这个名字是有确定发音的;
- 不得是带有攻击性的词语;
- 不得与已有的小行星或者卫星的名字太接近。
另外,下述三类名称一般也不会得到IAU的认可:
- 政治、军事人物或者事件,除非相关人物已经逝世超过100年,或相关事件已经过去超过100年。
- 宠物的名字;
- 商业性质的命名。
还有最后一点要强调的,特殊类型的小行星会有一套单独的命名规则。
1.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以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命名。其中,L4位置以希腊人物命名,L5位置以特洛伊人物命名
2.木星与海王星轨道之间的半人马小行星:以半人马族的神话人物命名
3.与海王星形成1:1共振的小行星:以亚马逊人命名
4.与海王星形成3:2共振的小行星:以阴间的神话人物命名
5.经典海王星外天体:以创世神话中的人物命名
6.近地小行星:以除去创世和阴间之外的神话故事命名
与中国有关的小行星命名
1. 第一颗在中国发现的小行星:瑞华星,永久编号139
瑞华星由美籍加拿大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于1874年10月10日在北京发现,当时沃森带领一个观测团队来中国观测金星凌日,晚上在观测双鱼座附近星空时,发现一颗11等的未知天体,最后确认是一颗小行星。因为还在中国,沃森请当时管理钦天监和算学事务的恭亲王(道光帝第六子)为这颗星题名,恭亲王在11月2日将其命名为瑞华星,意为“中华吉祥之星”。事后,沃森将其译为Juewa,所以,这颗小行星的完整名称为:(139)Juewa BTW,沃森还将自己1895年发现的第150号小行星命名为女娲,(150)Nuwa。
2. 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中国,zhongguo
1928年10月25日,由在芝加哥学习的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发现于叶凯士天文台,一开始获得临时编号1928 UF。这颗小行星随后获得永久编号1125,并被张钰哲先生命名为中华(China)。但之后,因为没有精确测得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天文学家丢了这颗小行星。(当时小行星的命名还没有现在这样严格规范)
1957年,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张钰哲先生时任台长),临时编号1957 UN1。根据张钰哲先生的意见,这颗小行星替代了丢失的1928 UF,获得永久编号1125,并被命名为中华(China)。
198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并获得临时编号1986 QK1,后被确认就是1928 UF(之前已经被观测到两次,有临时编号1975 VH1、 1981 WY6)。随后,1988年,这颗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3789,并被命名为中国(Zhongguo)。
1978年,为纪念张钰哲先生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即:2051 Chang.
3. 与中国有关的一些第一
a)第一颗用中国名人命名的小行星:1802 Zhang Heng,1964 TW1(张衡)
b)第一颗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Peking,1964 TB1(北京)
c)第一颗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Dabu,1981 YY1(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d)第一颗由中国神话人物命名的小行星:4047 Chang’E,1964 TT2(嫦娥)
e)第一颗由中国学校命名的小行星:4073 Ruianzhongxue,1981 UE10(浙江瑞安中学)
f)第一颗由中国机构命名的小行星:4245 Nairc,1981 UC10(Nanjing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Research Center,南京天文仪器研究中心)
g)第一颗由中国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730 Xingmingzhou,1980 XZ(已故中国天文爱好者周兴明)
h)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3960) Chaliubieju,1955 BG(查刘璧如)
以上小行星全部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在张钰哲先生的领导下,紫台在1955年到1983年间,共发现了149颗小行星。紫台发现的小行星,有大约一半使用了中国的地名进行命名,我国大部分的省及省会都得到了命名。
4. 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及研究机构
下表汇总了IAU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记录的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及研究机构,表中仅记录了已经获得永久编号的数据。数据经常更新,可能与实际略有出入。
机构发现
序号 | 名字(英文) | MPC名称 | 中文译名 | 发现数量 |
1 | Bejing Schmidt CCD Asteroid Program | SCAP | 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 | 1304 |
2 | PMO NEO Survey Program | PMO NEO |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小天体搜寻项目 | 681 |
3 | Lulin Sky Survey | LUSS | 鹿林巡天项目 | 229 |
4 | Lulin Observatory | Lulin | 鹿林天文台 | 249 |
5 |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 Purple Mountain Obs | 紫金山天文台 | 149 |
6 | Shandong University | Shandong University | 山东大学 | 15 |
7 | Xingming Observatory | XOSS | 星明天文台 | 7 |
8 | Xinglong Station(NAOC) | Xinglong Stn | 兴隆观测站 | 3 |
9 | Bej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 Peking Obs | 北京天文台 | 1 |
个人发现
序号 | 名字(英文简写) | 中文名 | 发现数量 |
1 | Ye, Q.-z. | 叶泉志(天文学家) | 201 |
2 | Lin, H.-C. | 林宏钦(鹿林天文台) | 81 |
3 | Lin, C.-S. | 林启生(鹿林天文台) | 63 |
4 | Hsiao, X. Y. (Hsiao, H.-Y) | 萧翔耀(鹿林天文台) | 13 |
5 | Yang, T.-C. | 杨庭彰(鹿林天文台) | 12 |
6 | Shao | 邵正元(天文学家) | 7 |
7 | X.Gao | 高兴(天文爱好者) | 7 |
8 | Z.Xu | 徐智坚(天文爱好者) | 4 |
9 | Chang, M.-T. | 张敏悌(鹿林天文台) | 5 |
10 | Shih, C.-Y. | 施佳佑(鹿林天文台) | 3 |
11 | Chen, T. | 陈韬(天文爱好者) | 3 |
12 | Tsai, Y.-S. | 蔡元生(天文爱好者) | 3 |
13 | Jin, Z.-W. | 金彰伟(天文爱好者) | 2 |
14 | G.Sun | 孙国佑(天文爱好者本站站长) | 1 |
15 | Zhang Yuezhe | 张钰哲(天文学家) | 1 |
16 | Zhang Jiaxiang | 张家祥(天文学家) | 1 |
17 | J.Ruan | 阮建高(天文爱好者) | 1 |
注:香港著名业余天文学家杨光宇先生,据称已经加入加拿大国籍,所以他的发现并未统计到该表中。 国内机构内天文学家,也有发现,但资料难以查询,应该多以机构名称上报,所以没有统计。
5. 用中国人(华人)姓名命名的小行星
永久编号 | 国际命名 | 中文译名 | 备注 |
---|---|---|---|
1802 | ZhangHeng | 张衡 | 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 |
1881 | Shao | 邵 | 邵正元,美籍华裔天文学家 |
1888 | ZuChong-Zhi | 祖冲之 | 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 |
1972 | YiXing | 一行 | 天文学家,佛学家,阴阳五行家 |
2012 | GuoShou-Jing | 郭守敬 | 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
2027 | ShenGuo | 沈括 | 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
2051 | Chang | 张 | 张钰哲,曾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
2240 | Tsai | 蔡 | 蔡章献,曾任台北市立天文台台长 |
2705 | Wu | 吴 | 天体测量学家 |
2752 | WuChien-Shiung | 吴健雄 | 核物理学家 |
2886 | Tinkaping | 田家炳 | 企业家 |
2899 | RunrunShaw | 邵逸夫 | 企业家 |
2963 | ChenJiageng | 陈嘉庚 | 企业家 |
3014 | Huangsushu | 黄授书 | 天文学家 |
3028 | Zhangguoxi | 张果喜 | 企业家 |
3089 | Oujianquan | 区鉴泉 | 企业家 |
3171 | Wangshouguan | 王绶琯 | 天文学家 |
3241 | Yeshuhua | 叶叔华 | 天文学家 |
3388 | Tsanghinchi | 曾宪梓 | 企业家 |
3405 | Daiwensai | 戴文赛 | 天文学家 |
3421 | Yangchenning | 杨振宁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
3443 | Leetsungdao | 李政道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
3462 | Zhouguangzhao | 周光召 |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
3463 | Kaokuen | 高锟 | 世界光纤之父 |
3513 | Quqinyue | 曲钦岳 | 天文学家 |
3542 | Tanjiazhen | 谈家桢 | 生物学家 |
3556 | Lixiaohuua | 李晓华 | 企业家 |
3560 | Chenqian | 陈骞 | 企业家 |
3570 | Wuyeesun | 伍宜孙 | 盆栽艺术家 |
3609 | Liloketai | 李陆大 | 企业家 |
3643 | Tienchanglin | 田长霖 | 机械工程学家 |
3678 | Mongmanwai | 蒙民伟 | 企业家 |
3704 | Gaoshiqi | 高士其 | 中国科普先驱 |
3751 | Kiang | 江 | 江涛,爱尔兰籍华裔天文学家 |
3763 | Qianxuesen | 钱学森 |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
3797 | Ching-SungYu | 余青松 | 美籍华裔天体物理学家 |
3812 | Lidaksum | 李达三 | 企业家 |
3844 | Lujiaxi | 卢嘉锡 | 科学家 |
3960 | Chaliubieju | 查刘璧如 | 爱国女企业家 |
4566 | Chaokuangpiu | 曹光彪 | 企业家 |
4651 | Wongkwancheng | 王宽诚 | 企业家 |
4730 | Xingmingzhou | 周兴明 | 我国著名业余天文学家 |
4760 | Jia-xiang | 家祥 | 张家祥,天文学家 |
4913 | Wangxuan | 王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4988 | Chushuho | 朱树豪 | 企业家 |
5045 | Hoyin | 何贤 | 慈善家 |
5198 | Fongyunwah | 方润华 | 企业家 |
5273 | Peilisheng | 裴丽生 |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 |
5306 | Fangfen | 方芬 | 天文学家邵正元的妻子 |
5389 | Choikaiyau | 蔡继有 | 企业家 |
5390 | Huichiming | 许智明 | 企业家 |
5538 | Luichewoo | 吕志和 | 企业家 |
5539 | Limporyen | 林百欣 | 企业家 |
5709 | Tamyeunleung | 谭远良 | 方润华夫人 |
5901 | Xuaoao | 许敖敖 | 天文学家 |
6741 | Liyuan | 李元 | 科普作家,北京天文馆创始人之一 |
6742 | Biandepei | 卞德培 | 科普作家 |
6743 | Liu | 廖 | 廖庆齐,首任香港太空馆馆长 |
7145 | Linzexu | 林则徐 | 清朝道光时期大臣,民族英雄 |
7154 | Zhangmaolin | 张茂林 | 青年天文学家 |
7681 | Chenjingrun | 陈景润 | 数学家 |
7683 | Wuwenjun | 吴文俊 | 数学家 |
7811 | Zhaojiuzhang | 赵九章 | 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学家 |
7853 | Confucius | 孔子 | 古代思想家 |
7854 | Laotse | 老子 | 古代思想家 |
8117 | Yuanlongping | 袁隆平 | 杂交水稻之父 |
8126 | Chanwainam | 陈伟南 | 企业家,慈善家 |
8311 | Zhangdaning | 张大宁 | 中医大师 |
8315 | Bajin | 巴金 | 文学家 |
8412 | Zhaozhongxian | 赵忠贤 | 物理学家 |
8919 | Ouyangziyuan | 欧阳自远 | 天体化学家 |
9221 | Wuliangyong | 吴良镛 | 建筑学家 |
9512 | Feijunlong | 费俊龙 | 航天员 |
9517 | Niehaisheng | 聂海胜 | 航天员 |
10017 | Jaotsungi | 饶宗颐 | 书法家 |
10070 | Liuzongli | 刘宗礼 | 天文学家 |
10280 | Yequanzhi | 叶泉志 | 天文学家 |
10298 | Jiangchuanhuang | 黄江川 | 嫦娥二号首席设计师 |
10388 | Zhuguangya | 朱光亚 | 核物理学家 |
10410 | Yangguanghua | 杨光华 | 化工学家 |
10611 | Yanjici | 严济慈 | 物理学家 |
10679 | Chankaochang | 章展诰 | 天文学家 |
10929 | Chenfangyun | 陈芳允 | 电子学家 |
10930 | Jinyong | 金庸 | 著名作家,武侠小说家 |
11259 | Yingtungchen | 陈英同 | 天文学家 |
11462 | Hsingwenlin | 林省文 | 天文学家 |
11637 | Yangjiachi | 杨嘉墀 | 两弹一星元勋,航天控制专家 |
11812 | Dongqiao | 乔栋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
12106 | Menghuan | 孟奂 |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获奖者 |
12620 | Simaqian | 司马迁 | 西汉史学家 |
12935 | Zhengzhemin | 郑哲敏 | 爆炸力学专家 |
14558 | Wangganchang | 王淦昌 |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16757 | Luoxiahong | 落下闳 | 西汉天文学家 |
17606 | Wumengchao | 吴孟超 | 肝脏外科专家 |
17693 | Wangdaheng | 王大珩 | 光学家 |
18238 | Frankshu | 徐遐生 | 天文学家 |
18550 | Maoyisheng | 茅以升 | 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教育家 |
18593 | Wangzhongcheng | 王忠诚 | 神经外科专家 |
18730 | Wingip | 叶永烜 | 德籍华裔天文学家 |
188973 | Siufaiwing | 萧晖荣 | 画家 |
19282 | Zhangcunhao | 张存浩 | 激光化学家 |
19366 | Sudingqiang | 苏定强 | 天文光学工程专家 |
19370 | Yukyung | 翁玉林 | 美籍华人,大气,行星科学家 |
19470 | Wenpingchen | 陈文屏 | 天文学家 |
19848 | Yeungchuchiu | 杨注潮 | 发现者杨光宇的父亲 |
19872 | Chendonghua | 陈栋华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19873 | Chentao | 陈韬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19874 | Liudongyan | 刘栋艳 | 参与第四届国际彗星天文学研讨会 |
20760 | Chanmatchun | 陈密珍 | 发现者杨光宇的母亲 |
20887 | Ngwaikin | 吴伟坚 | 天文爱好者 |
21064 | Yangliwei | 杨利伟 | 航天员 |
22183 | Canonlau | 刘佳能 | 天文爱好者 |
22413 | Haifu | 傅海 | 天文学家 |
23258 | Tsuihark | 徐克 | 著名导演 |
24450 | Victorchang | 张任谦 | 心脏外科医生 |
25240 | Qiansanqiang | 钱三强 | 核物理学家 |
26713 | Iusukyin | 姚淑嫣 | 香港太空馆创馆馆长夫人 |
26738 | Lishizhen | 李时珍 | 中国古代医学家、药物学家 |
26743 | Laichinglung | 黎青龙 | 香港医生和肝脏专家 |
27895 | Yeduzheng | 叶笃正 | 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
28242 | Mingantu | 明安图 | 清朝天文学家,数学家 |
28468 | Shichangxu | 师昌绪 |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
28963 | Tamyiu | 谭耀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28966 | Yuyingshih | 余英时 |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和汉学家 |
28980 | Chowyunfat | 周润发 | 著名艺人 |
29552 | Chern | 陈 | 陈省身,美籍华裔数学家和教育家 |
30100 | Christophergo | 吴华镇 | 菲律宾籍华裔天文爱好者 |
30991 | Minenze | 闵恩泽 |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31012 | Jiangshiyang | 蒋世仰 | 天文学家 |
31065 | Beishizhang | 贝时璋 | 生物学家,教育家 |
31230 | Tuyouyou | 屠呦呦 | 中国药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
32613 | Tseyueman | 谢婉雯 | 香港医生 |
32618 | Leungkamcheung | 梁淦章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32622 | Yuewaichun | 余惠俊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32928 | Xiejialin | 谢家麟 | 中科院院士 |
33000 | Chenjiansheng | 陈建生 | 中科院院士 |
34420 | Peterpau | 鲍德熹 | 著名摄影师,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
34636 | Lauwingkai | 刘永佳 | 香港抗击“非典”殉职的首位医护人员 |
34778 | Huhunglick | 胡鸿烈 | 香港律师 |
34779 | Chungchiyung | 钟期荣 | 前香港树仁大学校长 |
38821 | Linchinghsia | 林青霞 | 著名艺人 |
38960 | Yeungchihung | 杨志雄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38962 | Chuwinghung | 朱永鸿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38980 | Gaoyaojie | 高耀洁 |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先驱 |
39300 | Auyeungsungfan | 欧阳崇勋 | 教育家 |
39332 | Lauwaiming | 刘伟明 | 香港小学校长 |
39860 | Aiguoxiang | 艾国祥 |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40776 | Yeungkwongyu | 杨光宇 | 业余天文学家 |
41740 | Yuenkwokyung | 袁国勇 | 世界知名传染病专家 |
41742 | Wongkakui | 黄家驹 | 著名艺人 |
41981 | Yaobeina | 姚贝娜 | 著名艺人 |
42295 | Teresateng | 邓丽君 | 著名艺人 |
43259 | Wangzhenyi | 王振义 | 血液学专家 |
43597 | Changshaopo | 张少波 | 前香港圣方济各泽维尔学校校长 |
46669 | Wangyongzhi | 王永志 | 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
47005 | Chengmaolan | 程茂兰 |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
48636 | Huangkun | 黄昆 | 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
48798 | Penghuanwu | 彭桓武 | 理论物理学家 |
49466 | Huanglin | 黄磷 | 天体物理学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55381 | Lautakwah | 刘德华 | 著名艺人 |
55382 | Kootinlok | 古天乐 | 著名艺人 |
55383 | Cheungkwokwing | 张国荣 | 著名艺人 |
55384 | Muiyimfong | 梅艳芳 | 著名艺人 |
56088 | Wuheng | 武衡 | 中国南极研究的创始人 |
58605 | Liutungsheng | 刘东生 |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
59425 | Xuyangsheng | 徐扬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61189 | Ohsadaharu | 王贞治 | 日籍华人,职业棒球手 |
64288 | Lamchiuying | 林超英 | 前任香港天文台台长 |
64289 | Shihwingching | 施永青 | 企业家 |
64290 | Yaushingtung | 丘成桐 | 美籍华人数学家 |
64291 | Anglee | 李安 | 著名导演 |
64295 | Tangtisheng | 唐涤生 | 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 |
71461 | Chowmeeyee | 周美儿 | 发现者杨光宇就读香港培正中学时的同学 |
77318 | Danieltsui | 崔琦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
79286 | Hexiantu | 贺贤土 | 理论物理学家 |
79694 | Nanrendong | 南仁东 | 天文学家,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
79811 | Fengzikai | 丰子恺 | 散文家、画家、文学家 |
83363 | Yamwingwah | 任咏华 | 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 |
83598 | Aiweiwei | 艾未未 | 中国艺术家 |
83600 | Yuchunshun | 余纯顺 | 中国探险家 |
85472 | Xizezong | 席泽宗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88874 | Wongshingsheuk | 黃成焯 | 香港教师 |
88879 | Sungjaoyiu | 沈祖尧 |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90825 | Lizhensheng | 李振声 | 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
91023 | Lutan | 陆埮 | 天体物理学家 |
94228 | Leesuikwan | 李瑞均 | 曾任香港天文学会副会长 |
96612 | Litipei | 李惕培 |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100434 | Jinyilian | 金怡濂 | 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 |
102536 | Luanenjie | 栾恩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10288 | Libai | 李白 | 诗仙 |
110289 | Dufu | 杜甫 | 诗圣 |
120730 | Zhouyouyuan | 周又元 | 天体物理学家 |
132825 | Shizu-Mao | 始祖懋 | 发现者叶泉志的祖先 |
137039 | Lisiguang | 李四光 | 地质学家,教育家 |
142106 | Nengshun | 能顺 | 发现者叶泉志的曾祖父 |
145545 | Wensayling | 温世仁 | 社会工作者 |
145588 | Sudongpo | 苏东坡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148081 | Sunjiadong | 孙家栋 | 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
150520 | Dong | 董峰 | 美籍华人天文学家 |
151362 | Chenkegong | 陈克攻 | 发现者叶泉志的外祖父 |
151590 | Fan | 樊晓辉 | 美籍华人天文学家 |
168126 | Chengbruce | 郑崇华 | 企业家 |
171448 | Guchaohao | 谷超豪 | 数学家 |
172989 | Xuliyang | 徐俪洋 | 发现者叶泉志的好朋友 |
175410 | Tsayweanshun | 蔡文祥 | 台湾天文学家 |
175450 | Phillipklu | 吕克华 | 天文学家,翻译家,诗人 |
175451 | Linchisheng | 林启生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175718 | Wuzhengyi | 吴征镒 | 植物学家 |
177967 | Chouchihkang | 邹志刚 | 天文学家 |
178150 | Taiyuinkwei | 戴运轨 | 物理学家,教育家 |
181569 | Leetyphoon | 李太枫 | 天文学家 |
181670 | Kengyun | 耕云 | 禅宗大师 |
181829 | Houyunde | 侯云德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 |
185364 | Sunweihsin | 孙维新 | 天文学家 |
185538 | Fangcheng | 方成 | 天体物理学家 |
185640 | Sunyisui | 孙义燧 | 天体力学专家 |
187709 | Fengduan | 冯端 | 数学家 |
189347 | Qian | 钱 | 中国文学作家 |
192178 | Lijieshou | 黎介寿 | 外科专家 |
195657 | Zhuangqining | 庄启宁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199953 | Mingnaiben | 闵乃本 | 物理学家 |
200578 | Yungchuen | 容存 | 香港医生 |
202605 | Shenchunshan | 沈君山 | 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
204710 | Gaoxing | 高兴 | 业余天文爱好者,新疆星明天文台站长 |
204711 | Luojialun | 罗家伦 | 教育家,历史学家 |
204836 | Xiexiaosi | 谢孝思 | 画家 |
207603 | Liuchaohan | 刘兆汉 | 台湾物理学家,教育家 |
207681 | Caiqiao | 蔡翘 | 生理学家 |
207716 | Wangxichan | 王锡阐 | 明代历算学家 |
207809 | Wuzuze | 吴祖泽 | 生理学家 |
210210 | Songjian | 宋健 | 两院院士 |
210230 | Linyuanpei | 林元培 | 工程院院士 |
210231 | Wangdemin | 王德民 | 工程院院士 |
210232 | Zhangjinqiu | 张锦秋 | 工程院院士 |
210292 | Mayongsheng | 马永生 | 地质学家,院士 |
212795 | Fangjiancheng | 房建成 | 航天控制学家 |
212796 | Guoyonghuai | 郭永怀 | 应用数学家 |
212797 | Lipei | 李佩 |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
214883 | Yuanxikun | 袁熙坤 | 画家,雕刻家 |
216261 | Mapihsia | 马碧霞 | 张敏悌的母亲 |
216331 | Panjunhua | 潘君骅 | 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218914 | Tangauchin | 唐敖庆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
224888 | Cochingchu | 竺可桢 |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
225088 | Gonggong | 共工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
228158 | Mamankei | 马万琪 | 澳门企业家 |
231346 | Taofanlin | 陶蕃麟 | 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展示组长 |
233547 | Luxun | 鲁迅 | 文学家,思想家 |
236484 | Luchijen | 吕其润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236683 | Hujingyao | 胡景耀 | 北京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 |
236845 | Houxianglin | 侯祥麟 |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
236851 | Chenchikwan | 陈其宽 | 著名建筑师 |
237187 | Zhonglihe | 锺理和 | 台湾客家作家 |
239611 | Likwohting | 李国鼎 | 台湾政治家,经济学家 |
255989 | Dengyushian | 邓雨贤 | 台湾音乐家,作曲家 |
256892 | Wutayou | 吴大猷 | 中国物理学之父 |
257248 | Chouchiehlun | 周杰伦 | 著名艺人 |
261936 | Liulin | 刘林 | 天体力学和动力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 |
263906 | Yuanfengfang | 袁凤芳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267017 | Yangzhifa | 杨志发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第一个发现者 |
273936 | Tangjingchuan | 唐荆川 | 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 |
278986 | Chenshuchu | 陈树菊 | 台湾慈善家 |
281068 | Chipolin | 齐柏林 | 台湾导演,摄影师,环境保护主义者 |
281564 | Fuhsiehhai | 傅学海 | 天文学家 |
283279 | Qianweichang | 钱伟长 |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
281880 | Wuweiren | 吴伟仁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
291633 | Heyun | 何允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297161 | Subuchin | 苏步青 | 数学家 |
309295 | Hourenzhi | 侯仁之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 |
316020 | Linshuhow | 林书豪 | NBA球星 |
316450 | Changhsiangtung | 张香桐 | 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317452 | Wurukang | 吴汝康 | 人类学家、古人类学家 |
325812 | Zouchenglu | 邹承鲁 | 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345871 | Xuguangxian | 徐光宪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349785 | Hsiaotejen | 萧德仁 | 发现者萧翔耀的祖父 |
361193 | Cheungtaklung | 张德龙 | 书法家 |
364192 | Qianruhu | 钱汝虎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375043 | Zengweizhou | 曾维舟 | 业余天文爱好者 |
454326 | Donlee | 李 | 美籍华人,材料科学家 |
456677 | Yepeijian | 叶培建 | 中科院院士 |
483488 | Wudeshi | 伍德时 | 陨石猎人 |
498797 | Linshiawshin | 林孝信 | 台湾《科学月刊》创办人 |
注1:此名单非完整名单,或有少量遗漏(主要原因粤语地区、海外华人很多人用的是粤语拼音,非汉语拼音,较难查证。)。以后慢慢补充,也欢迎大家斧正。数据更新截止2020年9月。
注2:某些明星所谓的小行星命名因为是子虚乌有的,所以并不会出现在这个列表中。
注3:因难以统计,本列表不统计中学生及导师因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雷杰纳隆科学奖等活动而获得的小行星命名。估计这类命名有几十人。
小行星查询工具
已命名小行星列表-minorplanetcenter.net
永久编号小行星列表-minorplanetcenter.net
永久编号小行星列表-本站下载(更新日期2019年10月13日,整理:张宓)
本文内容源于个人多年小行星搜索经验,及相关资料的网络收集整理,难免遗漏,如有补充或意见,请留言。部分内容借鉴杭州天文协会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