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是由紧密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吸积伴星物质,在其表面堆积了大量氢、氦等气体后,发生的剧烈核爆炸现象。新星爆发前通常都很暗,爆发时突然增亮,被误认为是新产生的恒星,因此而得名。新星爆发后亮度会在几天或几星期内上升至极大,然后在几个月到若干年期间内有起伏地下降到爆发前状态的天体,光变幅大都在7—16目视星等之间。一般的新星都有典型的光变和谱变。
理论上认为多数的新星都是再发新星。只要伴星能继续的供应氢在白矮星的表面吸积,一颗白矮星就能反复的爆发成为新星,例如蛇夫座 RS,就是一颗已经观测到过有过6次爆发记录的新星(分别在1893、1933、1958、1967、1985和2006年)。最后白矮星或是将燃料用尽,或是塌缩成为中子星,或是爆炸成为Ia超新星。新星不仅只有银河系中有发现,在其他星系中也发现了很多新星。仙女星系 (M31)中至今已发现有200多个新星。M81、M33、大麦哲伦星系(LMC)、小麦哲伦星系 (SMC)等不少星系中也发现过许多新星。据估计,银河系每年50颗(因为距离太过遥远和观测的偏差,实际发现数量约为每年10颗),M31每年29颗,有些星系每两年一颗。本站链接:新星光谱分类。
新星按光度下降速度分为以下四种:
①,快新星(NA):新星亮度快速增加,然后在达到最大亮度后,在100 天或更短的时间内衰减3星等。
②,慢新星(NB):亮度从极大下降3个星等历时超过150天的新星。
③,甚慢新星(NC):新星的亮度变化非常缓慢,在最大亮度下可以维持了十多年,然后非常缓慢地变暗。在爆发前,这类新星可能表现出振幅为1-2等的长周期光变化。发射光谱类似于行星状星云、沃尔夫-拉耶星和共生变量。不排除这些物体是正在形成的行星状星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