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爆发规模较小、频次较高的爆发变星。矮新星在许多方面同新星和再发新星类似。矮新星准周期地爆发,光度陡然增亮,又慢慢变暗。不过光度变幅较小,一般不超过6个星等。爆发平均周期较短,约10~200天不等。矮新星可分为三类:
①,天鹅座SS型 (UGSS):也叫双子座U型星,会在1-2天内增加2-6星等,并且在之后的几天内回到原来的光度。
②,大熊座SU 型(UGSU):原型是大熊座SU,具有更长和两种“峰值”,更亮的峰值可比”正常“的亮两个星等。这种峰值期间的光变曲线有一种称呼“超级驼峰(Superhump)”,来自其在光度曲线中的外形。是因为伴星的潮汐力引发吸积盘的进动,导致其周期性变形引起的粘性耗散的结果,这些变形是由吸积盘和伴星的轨道周期之间存在3:1共振引起的,只要伴星的质量在白矮星的三分之一或以上就有可能触发。这类变星是激变变星中第一个发现此现象的类群。一般系统的轨道周期小于十分之一日。在正常爆发之外,大熊座SU还包括大熊座ER和天箭座WZ两种次级类型。
⑴:天箭座WZ型(UGWZ):为UGSU的亚型,由于极低的传质速率,超级爆发之间的间隔非常长(>4年),而正常的爆发很少或不存在。它们显示出双波的早期超级峰在爆发之初与轨道周期(作为2:1共振),轨道周期为0.05 ~ 0.08 d,振幅大于7个星等。原型为天箭座WZ(WZ Sge)。
③,鹿豹座Z(UGZ):会在一个比峰质光度略低的特定光度上暂时停留一段时间的矮新星。
⑴:仙女座IW型(UGZ/IW):也被称为Z Cam。UGZ的亚型。它们显示出由于停顿和类似日食的光线曲线而产生的爆发。典型:IW和V0513 Cas
矮新星光谱:宁静矮新星以或强或弱的发射线为其特征,包括氢的巴耳末线,He I,偶尔也有 He II和/或Ca II,甚至Fe II,CIII NIII 等,巴耳末减缩很平甚至反巴耳末减缩。晚型伴星的吸收谱在轨道周期长于 6小时的宁静矮新星中也能看到。许多矮新星(包括食或非食系统)中,发射线显示双峰现象。一般巴耳末线系中高量子数的线比低量子数的线轮廓更加复杂,中央裂缝更深(相反的情况也有),两峰之间的距离更大。矮新星 Z Cha中的 Hγ,Hδ中央吸收达到连续谱以下,量子数更高的巴耳末线发射峰完全消失,因此这个天体在宁静期同时发出发射谱和吸收谱,而且强发射线 Hβ,Hγ,Hδ又落在更宽的、浅吸收特征里面。在爆发期间,矮新星呈现吸收谱,包括巴耳末线,He II,CIII NIII 等。矮新星SS CYG的观测很好地覆盖了整个爆发过程,在上升期间发射线渐渐沉入吸收槽中,发射线流量很快减少以致探测不到,同时强巴耳末吸收线出现,在上升阶段后期的一个短时期内,巴耳末跳跃和巴耳末吸收线强度达到极大。
爆发期间,只有少数矮新星呈纯吸收谱,多数具有不同强度的、相对窄的发射线加在线翼宽度达几千公里每秒的吸收特征上,亮度极大时巴耳末跳跃一般很弱,约为0.1星等,在亮度下降过程中减小,并由吸收变成发射。矮新星在爆发、超爆和平(standstill)期间的光谱似乎没有本质差别。在亮度下降阶段,吸收渐渐减弱,发射核渐渐增强,直到宁静阶段恢复纯发射谱。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总是量子数越高的巴耳末线发射越弱,比较亮的时候氢线明显窄于宁静期的氢线。
特短周期矮新星的引力波问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